岁到中秋寄诗情
文/四夕
年年岁岁秋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又是一年中秋将至,千家同一月,万户尽皆秋。置身这静谧丰盈的秋季,细嗅丹桂沁心脾,慢品人生尝百味。清风徐来,凭栏观景,仰头看明月,寄情千里光。
岁到中秋,感慨圆月。夫天地者,万物之逆旅也;光阴者,百代之过客也。古人不见今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千古中秋月夜,永恒不变的是我们望月寄情的那份思愫与柔软。在时空的剧场上,苏东坡唱出了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的思念。中秋,你是否人月两团圆?如若爱,请携手,两情相悦长惜缘;辛弃疾吟出“忆对中秋丹桂丛,花在杯中,月在杯中”的醺醉,把愁绪酿成酒,一杯敬满园金菊,一杯敬缺月梧桐;白居易在夜湓亭望月遥问“西北望乡何处是,东南见月几回圆。昨风一吹无人会,今夜清光似往年。”
中秋将至,抚摸着苍茫的夜色,在边关的驿亭里任思念流淌。皮日休在天竺寺的中秋夜写出“玉颗珊珊下月轮,殿前拾得露华新”,静夜凭栏,皓月当空,任由一缕思绪在秋风明月中翩飞起舞,悠悠然步入一片缱绻的宁谧;徐有贞有“月到中秋偏皎洁。偏皎洁,知他多少,阴晴圆缺”的感慨。人有代谢,月有圆缺,这是千古不变的。但每当明月当空时,心还是会泛起一阵阵微澜;范仲淹行至寂静的御街感慨道“年年今夜,月华如练,长是人千里”,寒夜秋声,人去楼空,良辰美景无人与共,惆怅满怀;张九龄将思念之人的情愫用一句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相连,天各一方之人虽隔千里而心意相通,寄思念于明月而情深不变;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独赏“江天一色无纤尘,皎皎空中孤月轮”,一个人的月光,一个人的浮世清欢,一个人的心静如禅。中秋的月夜是宁静的,望明月悠悠,顿觉远离了凡尘,滤去了俗世的满身尘土与耳畔喧嚣,思绪与情感在静谧的空间里肆意伸展蔓延。
岁到中秋,感怀秋天。面对多姿多彩的秋,诗人们才思飞扬,抒发秋日的缤纷情感。刘禹锡的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”,一扫秋景的萧瑟,耳目一新,激昂向上,送给后世一个豁达之秋;李清照的“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”唱出了爱人间浓浓的思念苦楚,秋思如花飘零,随流水远去,西楼的儿女情长缀满相思之秋;柳永的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,冷落清秋节”,执手泪眼,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,吟出了个惆怅之秋;纳兰性德在暮秋夕阳里追思过往,感念到“谁念西风独自凉,萧萧黄叶闭疏窗,沉思往事立残阳”,西风独自凉,往事忆茫茫,残阳如血,世事如风,展现了一个千帆阅尽后的成熟之秋;王维将山居禅修的生活描写到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”怀随缘之心,自在安稳,守淡泊之志,宁静致远,刻画了静谧之秋;李白“人生得意需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,在美景与美酒面前,人生的烦恼不过是下酒菜,唱出个豪迈之秋……
中秋将至,感悟中年。岁到中秋年过半,人到中年生过半。半生的酸甜苦辣,半生的体验感悟,情思驰骋,付诸笔端。陶渊明的中年感怀是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”,远离喧嚣的红尘世俗,保持宁静的心态足矣;李太白肆意半生后看到的是“西风残照,汉家陵阙”,人生沧桑,红尘百年,终将尘归尘土归土;杜少陵历经世事风霜、中年悲情后感慨到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,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”生活多艰,苦难相伴,人生百年一仓皇;吴文英在秋雨停歇、风吹芭蕉时感慨“何处合成愁,离人心上秋”落叶哀歌,风语轻叹,又怎一个愁字了得?岁到中秋人过半,阴晴圆缺乃常态。秋风渐凉人渐明,心驻芬芳百花开。人到中年,深如秋水,无言,不言,不多言。
生存是一次体验,生命是一个过程,生活是一种感悟。人到中年,有闲暇,有情思,有感悟,去望明月,去思清秋,去悟人生。于是,差不多的生命过程,因为不同的生存体验,便有了迥异的生活感悟。
岁到中秋,感思秋天。人生皆风景,岁月是过客,何必千千结。正如王阳明所言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。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。”人生不过是一个体验并感悟花开花谢、月圆月缺、有始有终的过程。这圆月、这秋天、这中年本没有什么意义,不过是你赋予它什么意义,它就有什么意义罢了。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编辑:陈泰湧 责编:陈泰湧,朱阳夏 审核:冯飞
【免责声明】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“来源:上游新闻”或“上游新闻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”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九游会网址j9的版权等问题,请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