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,但不一定在课堂上。”
这个说法来自一名大学生。近年来,大学生不爱上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。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朱富海发现,除了不爱上课,学生们也表现出沉默和被动,在他的课堂上,学生不愿意被点名发表看法。
“大学生不爱上课”可能是一个事实。就比如根据暨南大学一个教授的观察,不点名的课堂,出勤率可能不到50%。而来上课的学生,也大多沉迷于手中的电子产品,认真听课的寥寥无几。根据朱富海教授的描述,南京大学庶几也有类似情况。这还都是国内名牌高校,如果是普通高校,情况可能更不乐观。
“大学生不爱上课”能怪学生吗?其实在任何一个时代,不爱上课的学生一直都有。只不过这些年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已。这其中有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途径变得更为广阔的因素,也是因为考研考公潮之下,一些大学生为了尽快建立考试优势,转而舍弃课堂而将精力放在课堂之外的备考之上。
可是,这都是学生不爱上课的外因,除此之外,更重要的一端,或许在课堂之内。面对“大学生为何不爱上课”的疑惑,高校也应当反思:自己的课堂,是否提供了学生期待的东西?
当代大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儿叫“水课”,这类课程在大学生那里是内容乏味、收获甚微的代名词。课堂上讲的东西既提供不了什么知识增量,也缺少独特创意,大学生听这类课,大概只是为了获取绩点、“不挂科”。所以你就不奇怪,为何一些课堂上,都是低头玩手机或忙其他事情,而少有学生抬头听课的景象。
大学生在阅读马拉松比赛中进行学习交流。新华网发 王正 摄
还有一种情况是,尽管这门课程很重要,但老师们拿着老旧的课本、放着与学科发展脱节的ppt,照本宣科,没有任何吸引力。学科高速发展的时代,知识迭代很快,尤其是一些前沿学科,一两年就有大的变化,如果用这些多年不变的教材与ppt授课,只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。
尤其是随着各大高校把办学目标设置为“研究型大学”,给本科生上课的大多是一些年资较浅的青年教师,不论是身份权威性还是授课经验,都相对薄弱。这也导致他们不太容易在学生群中收获信任。
毫无疑问,大学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程,都是经过了教育部门与高校审慎评估的,自有其科学性合理性。而大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上课学习,逃课或者不认真听课的行为都不值得提倡。
大学生在进行英语考试。新华社发 张文魁 摄
但我们却不能将“大学生不爱上课”简单归结到学生自身,这背后其实是教学内容与学生诉求发生脱节的尴尬。良好的校风学风固然要营造,可也需高校进一步优化学科与师资配置,提升教材的科学性时代性,以及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创新,打造新颖生动的课堂风格。
令人欣慰的是,情况正在发生改变。譬如在教学师资方面,此前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高等学校加快“双一流”建设的指导意见》明确提出对教师的考核将注重一线教学情况,推动教授给本科生上课。近年来,“清华大学93岁教授坚守讲台”、“北理工86岁两院院士仍坚持为本科生上课”等新闻屡屡出圈,引发关注。一些高校也通过加强学生课堂互动、丰富户外实践的方式,增加授课吸引力。这都表明,一些高校意识到了当前存在的问题,并正努力改变现状。
有教授说得很对:大学授课不仅仅是知识本身,更是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提升。这是绝对的真理。但很多大学生并不能完全领会其意,或者他们更追求即期的成果兑现。那么,至少,大学课堂要做的就是先把学生吸引过来,再让他们自己去感受,到底能学到什么。
编辑:龙春晖 责编:康磊 审核:李洋
【免责声明】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“来源:上游新闻”或“上游新闻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”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九游会网址j9的版权等问题,请 。